作者:佚名 浏览:97874 发布时间:2022-04-14
近日,一个极为重磅的顶级政策文件正式印发,是最顶格的“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名形式,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这份文件对未来的影响将不亚于4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这份文件涉及全国所有行业,是最底层逻辑的变革,全文7000余字,总计30条,看起来并不多,但几乎每一句话都可以展开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对各个行业都将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从这一文件为源头,未来必将有海量政策、改革、试点展开落实。
如此宏大的政策,当然不是小镇一篇文章可以解读清楚的,今天先笼统的分享下整体理解,并对几个可能的误解进行批驳,以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政策。
-1-
为什么这个时候出?
政策出台时机、为什么出台,对于准确理解政策极为重要。
昨天文件出台,从舆情看,很多人关注的一个点在于,为什么这时候出台这样一份重磅文件,是不是专门针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刺激性政策?
“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政策的出台,当然不是针对现在,但也是针对现在。
在我国,任何一份国家级政策的出台都有极为复杂、扎实的工作过程,政策就是要“破旧立新”、调节利益关系,所以政策的制定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尽可能达成共识、避免执行时被消极抵抗,导致政策流于形式或者效果大减。
昨天印发的这份文件,如果仅从文件本身而言,是2021年正式启动相关工作,但绝非一些人说的“造新词”,恰恰相反,这份文件的出台延续了中国40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
从大背景上,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对市场这个无形的手以及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国消费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拥有超过1.5亿市场主体。
40多年来的持续努力,使得我们能够将打造14亿人的超大统一市场列上日程。
从阶段上,这是近十年来持续推进的阶段性成果。
早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也是三中全会精神的核心,此后近10年,中国的一切改革都没有偏离这个核心。
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直接提出“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进一步将“国内统一市场”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这也写入了“十四五”规划。
所以说“全国统一大市场”根本不是什么新词,倘若觉得新甚至觉得莫名其妙突然冒出来,只能说对国家政策关注不够,当然这很正常,毕竟就算是中央部委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政策也往往懒得看、更学不进去。
这也是小镇并不建议普通人盲目投身资本市场的原因,对于中国政策这种堪称明牌的都做不到跟踪学习,又如何从错综复杂的资本市场中持续获利?
回到开头的问题。很显然,这份文件的出台根本目的绝不是为了应对当前的困难,而是按照国家原定节奏稳扎稳打,是为了解决中国未来更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让中国更加强大。
这个政策将至少影响未来10到20年,甚至更远,有了这个意识才能逼着自己反复去读。
但现在出台也确实是为了当下。
小镇在《国家重要会议:诊脉中国经济》一文谈了对上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理解,其中关键是“超出预期”这几个字,归结起来就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了“需求收缩、攻击冲击、预期转弱”的三大压力,而这三大压力在最近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刺激下进一步加剧。
比如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美国加息周期等。
在上周有一个标志性的指标变化: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12年来首次“倒挂”,同时外资企业、资本等向国家提出关于供应链安全、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建议书(也可以理解抗议书),境外资本出现外流趋势。
所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中国这样的大国,信心是否充足能够发挥的力量截然不同。就像个人一样,如果预期未来收入会持续增加、生活越来越好,那现在自然会更加敢于消费、投资,如果亿万人都预期未来继续向好,那采取的行动是截然不同的。消费足,经济才能正常循环。
而对资本或者企业家而言,这关系到是继续投资还是收缩自保的问题。
这就是上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强调“超出预期”的另一个含义:各方面对未来预期转弱的程度也超出预期。
倘若不发出强有力的刺激,一旦形成了恶循环,很多事就更加棘手了。因此上周会议也要求:政策要靠前发力、适时加力,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消费和有效投资扩大。
这是一个典型的信号。按照中国惯例,重要会议的表态之后一定会紧跟着出台配套政策,就像上个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一样,都是要转变情绪趋势。
-2-
国家统一大市场到底指什么?
“国家统一大市场”的核心关键是“市场”,一定要把这个政策放到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去理解,否则就会跑偏。
这里的“市场”对应的是“政府”。核心是要更加充分发挥市场这个无形之手的巨大能量,实现“政府有为”,确保政府和市场实现双轮驱动,共同促进资源更加高效地利用。
最近上海疫情防控出现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已经有所了解,短板很多,比如大多数压力到了仅仅是自治的居委会身上,又比如在协同组织方面出现的问题等等,不一一赘述了。
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在于,偌大一个上海,为什么会陷入物资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供应链怎么就断了?
这其实很好理解,上海这样的2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只有市场的力量才能实现充分运转,其他一切组织形式至少在目前都不可能维持正常运转。比如典型的物资运输和分发,就最起码需要数十万人上百万人才能维持最基本的物资分发,一时可以但绝不可能持久。
政府力量再强,也不可能替代市场的基础性力量,政府更需要做的是为市场搭建框架,做好市场秩序维护,对于局部发生的市场失灵进行补位,绝不是直接顶替市场。
理解了这一点,尤其是政府和市场的定位,就不容易陷入一些理解误区:
第一个误区:认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计划经济、供销社2.0,又或者全国搞平均、统一价格。
这种想法既不合逻辑也不现实,切记,本政策的核心是更有效的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不是搞成计划经济,当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确实更多的掌握具体信息,有助于进行更加精准的调控,但这种调控仍然是为市场机制服务的。
所以本次提出打造五大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目的是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不是靠行政指令。
比如“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提到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过去排放治理依靠行政力量,就存在效率低、人为因素多、响应速度慢等问题,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环境。去年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就是要将碳排放作为可以交易的对象,发挥数千、数万乃至未来数十万、数百万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以市场价格和配额等进行调控。
这样一来其他先不说,原本依靠行政手段可能需要数万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改为碳交易市场后,政府只需要投入很少的人力,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和财政损耗。
至于全国搞平均、统一物价,这就不多批驳了,毕竟各地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同,不可能强行摊平,而价格本就需要考虑当地情况,更是企业自主经营的核心工具,发挥市场作用,政府更不能过多干预。
第二个误区:要搞内循环,准备放弃外循环
持这种观点的可能是最近受到国际形势多变的冲击,也可能是对境外存在抵触。但一定没看政策原文,“全国统一大市场”五大主要目标的第五个,就是要“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中国这样的大国,国内事务是第一位的,内循环也是中国持续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根基,但绝不是要搞切割、闭关锁国等等,搞好内循环和外循环仍然是互相促进的。
中国目前相比其他国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世界第一的制造业,14亿人口的独立市场使得我们的产品具有极大的成本和数量优势,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拒绝中国商品。正因此,当前全球化对中国极为有利,中国也是最坚定的全球化支持者。
选择什么路线,关键看我们的优劣势。当年美国制造业全球独步、具有竞争优势的时候,美国也是第一号的全球化支持者,强烈要求世界各国打开市场、自由贸易,再往前英国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到了中国。
所以我们是绝不可能弱化外循环,恰恰相反,出台这个政策本身就是巨大利好,足以令全世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预期大增,那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支持国家的发展,打造更强的内循环,进而获得更多海外竞争优势。
-3-
统一大市场为什么如此重要?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很稀缺,这些稀缺性也是国家间博弈的关键手
就算是先进科技的研发,也离不开市场,如果没有一个发达的消费市场的支持,就无法支撑一个成熟的产业,而离开了一个成熟的产业,先进科技也是无根之木,难以长久。
国家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人类科技越来越发达,想靠国家投入力量搞科研,不可能支撑所有的领域持续发展。真正能够促进科技全方位进步的只有市场,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就能集中宝贵的资源进行关键领域攻关。
比如说日本的氢能源汽车路线,其实氢能源汽车在商用车、储能、绿色能源利用等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日本的市场太小,其他大市场不可能让日本把钱赚走,所以日本就一定搞不起来。
而市场也绝不是人口多了就行,还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比如中国的市场价值就远远大于印度。
中印之间的发展差异,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国家内部是否畅通,能否形成一个整体。假如一个国家,内部分成许多个小孤岛,也不可能形成合力,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印度在这方面面临的挑战极大。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改革,一直强调要打破“地方保护”,但直到今天,中国国内仍然存在种种地区性人为限制,商品、资金、技术、企业等仍然不能在中国实现较为充分的自由流动。
而这些地方保护也正是本次政策的重点目标,如何打通关键堵点,截弯取直,让竞争更加充分和自由,就是未来国家要着力解决的关键。
既要打破政策的限制,又要治理市场领域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部分群体的伤害、确保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这当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稳要比一时的快重要得多。